簡體字潦草藥名要google 非急重病人跨境移送港醫憂難執手尾
發布時間: 2019/02/20 07:30
大灣區發展綱要提及,研究非急重病人跨境移送本港指定公院。醫生組織坦言近年居粵港人返港就醫趨增,但內地醫療良莠不齊、記錄難明,港醫護「執手尾」時更耗時亦更小心。病人組織亦憂,如跨境送港對象涵蓋整個大灣區的病人,將影響及本港人口及醫療人力規劃。
身兼公立醫院心臟專科醫生的杏林覺醒成員黃任匡坦言,近年居粵港人返港就醫已見趨增,因應早年北區、屯門及博愛醫院接收居粵港人個案已見不勝負荷,「轉送其他公院時引起過好多爭拗」,反映影響早已浮現。
他補充,醫管局因應情況已訂下機制,列明居粵港人於邊境醫院就醫後情況穩定,應按其本港住址或有持續覆診的公院,轉送至所屬聯網繼續跟進;認為現時公院現時情況已迫爆,大灣區措施推出不單影響邊境醫院,全港公立醫院亦將受影響。
黃任匡稱,臨床所見居粵港人於內地接受治療後,來港繼續跟進,惟所持的內地醫療記錄卻難以理解,「用簡體字寫得好潦草,類固醇等藥名又不同,要google搜查先會知」,形容要處理有關個案是好困難的事,亦耗費不少時間。
他透露曾有報稱於內地安裝了心臟起搏器的病人,返港於公院跟進後卻發現「體內係吉嘅」,並無起搏器,本港醫生「執手尾」時要好小心︰
現時公立醫院都冧緊檔,到時大家攬住一齊死,現泌尿科等3年,到時可能要更耐,現時內科病床佔用率150%,到時就180%。
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則稱,與每日150個單程證名額不同,如大灣區跨境送港對象涵蓋整個大灣區的病人,有關病人數目未有計及於人口規劃當中,勢添本港醫療需求及壓力;而港府每3年醫療人力規劃現只集中估算本地服務需求,有關措施將影響人力規劃,即使增加本地醫科培訓名額亦有上限,港府需跳出現有框架思維再作規劃。